“我们许多人活着,实际上很是彷徨”
“许多人从活了一辈子,却从未为自己活过一天”
这实际上反映出许多年轻人的思想现状,他们活着没有目标,没有理想,或者只有相当不远大的几个短期目标,这些目标一旦达成,或者说失败,就会陷入空虚中,不知道做什么。这种思想,实际上也就导致了躺平现象的诞生,但实际上更多的人,仍旧在生活中痛苦的挣扎。
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没有远大的目标?
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,我这里只作出我个人的回答,供大家抛砖引玉。我认为是现在的年轻人不呢么好骗了,从前总讲,努力就能过上好日子,可看来不是这样,难道过上好日子的人都很努力?我认为,告诉年轻人什么是什么,怎么做会怎样,这样的教育是不易被接受的,教育的过程中,能做到的最多是引导,如何得出结论,还是要年轻人自己去思考,这样他才会认同你的价值观。
年轻人受到了错误的引导,并且根据生活实践排除了错误引导,但排除后,不能够找到正确到方向,因此觉得彷徨。从这种意义上讲,我倒要称赞年轻人是诚实的,独立思考的,不受愚弄的。
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,我认为我的人生的远大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,是为一个没有剥削、没有压迫的世界奋斗终身。
“人生的意义,是对抗人生的虚无与孤独”
这里错误地阐述了隐含地前提:人生本就是虚无与孤独的。这种对人生的思考是悲观且错误的。往下作者又说,结婚生子,花费精力,是父母认为的最具有性价比的对抗人生的漫长空虚,对抗人生的虚无与孤独的方式。
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,我们首先要反对这种悲观的人生观,结婚生子、花费精力也不能够对抗精神上的空虚,难道结了婚精神上就充实了么?假如花费精力就能偶对抗空虚的话,呢么活得最充实的人应该是每天996的打工人。
结婚/生小孩不是人生的任务。说到底,人身的任务应该是自己规定的,而无需他人插手,这种定义的人生的任务,就同人生的目标相同了。
作者还对“人生正轨”做了批判,指出“自己的人生,凭什么要为别人活着”,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封建的反抗,但其结果却是走向了“自私”,这里要辩证的看待:人不应该只为他人活着,同时人也不应该只为自己活着。“找到自己的喜好,追求和边界”不是自私的活着,而是自由的活着,要区分自私与自由的边界。
“不要以为自己正确,就逼着别人照写”
“按自己希望的方式活着,不是真自私,要求别人按自己希望的方式活着,才是真自私”
这句话乍一听很正确,但实际上经不起推敲,因为这是抽离了阶级性来讲的。的确,在我们的工作的,许多人不愿意接受马列主义的教育,我们自然不能强迫他们,这句话是可以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的,我们不能将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别人,呢我们具体应该怎么做呢?要用引导的方式,帮助人民学习,让他们用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,而不是像今天的教育一样,一味的填压。可是我们要思考:当我们的革命进行地如火如荼时,某些人依旧不愿意改变,呢我们究竟要不要“逼着他们照写”呢?要资产阶级按照无产阶级希望的方式生活,是不是自私呢?我的答案是否定的,当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时,就是要压制反动阶级。无产阶级希望按照自己希望的——人人平等,人人不受剥削,不受压迫的方式生活,可资产阶级会给无产阶级机会么?无产阶级希望的,正是资产阶级不希望的,有无产阶级的新社会,就没有资产旧社会,在这样的条件下,自私就是有阶级性,于无产阶级而言是自私的——他们会把不愿屈服的资产阶级及其走狗送上断头台,想尽一切办法压制资产阶级的思想与力量,可对于无产阶级而言,就是无私的,无非是想要全体劳动人民过上民主、自由、平等的日子罢了,因为在只要资产阶级的思想还出现,呢就还有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的斗争,就还有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利益冲突出现。作者正是抽离了这种利益冲突,试图构建一个没有冲突的世界,可实际上,我们在生活实践中是找不到这么一个乌托邦的。
发表 :6月前 | Loading